新闻动态

南京地湖所4名研究生荣获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奖学金

    近日,2025年度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奖学金获奖名单公布,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4名研究生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潜心钻研、勇毅前行,深耕科研前沿领域,以一系列高水平成果荣获南京分院院长奖学金,彰显新时代青年科研力量的创新锐气与使命担当,为抢占科技制高点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2022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周声芳获“南京分院院长特别奖”,2021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爱敏获“南京分院院长优秀奖”,2021级环境科学博士研究生赵仲婧和2022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容获“南京分院伍宜孙冠名奖”。

获奖事迹:

    周声芳  导师为隆浩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博士期间致力于正构烷烃、烯酮和GDGTs等生物标志物方法进行古环境重建。聚焦于国际上广泛关注的“人类世”科学问题,系统分析了东亚地区61个湖泊流域在全新世期间森林生态系统转变的特征,创新性地提出长期气候背景下早期人类活动影响湖泊流域生态环境的概念模型,揭示出距今5000年人类活动增强促进东亚森林生态系统衰退。同时关注“全新世温度谜题”与“湖泊碳源/碳汇机制”等国际热点科学问题,系统开展了青藏高原地区单点与区域多点序列的支链GDGTs温度记录研究,并与TraCE-21ka模拟结果进行融合、校验,创新性地提出青藏高原湖泊沉积支链GDGTs记录主要反映冰封期以外的无冰季积温变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温度季节性差异越显著,湖泊有机碳埋藏越高”的假设,并通过基于过程的动态植被模型成功验证了这一假设,明确了温度季节性差异在湖泊碳封存机制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周声芳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和 Earth-Science Reviews国际顶级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张爱敏  导师为隆浩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土壤释光测年。黑土是全球重要的“粮仓”和“碳库”。明确黑土的形成年龄及演化过程,对于预测这一宝贵土壤资源的未来变化趋势,并制定相应的保护与利用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土壤年龄测定主要依赖土壤有机质的放射性碳十四(14C)测年技术。然而,土壤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其与外界的持续物质交换导致14C测年结果始终反映的是混合年龄。为解决这一难题,张爱敏同学创新性地利用土壤中长石单矿物颗粒的释光特性,成功追踪了中国东北黑土剖面的扰动信息,并重建了黑土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东北黑土的扰动强度从南到北逐渐减弱,黑土开始发育时间约为16 ka,发育过程中伴随着粉尘加积。张爱敏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arth-Science Reviews、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和Catena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

    赵仲婧  导师为张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水生系统甲烷产生机制及环境响应。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甲烷作为第二大温室气体,其排放机制研究对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科学价值。传统理论认为淡水生态系统甲烷仅产生于厌氧环境,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好氧水体存在甲烷过饱和现象(“甲烷悖论”),这一科学难题直接关系到全球甲烷预算的准确评估。基于此,赵仲婧同学在博士期间系统探究了好氧水体甲烷产生的非传统途径,为完善全球碳循环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针对甲烷变化快速且微小的特点,建立了一种优化的在线甲烷分析系统,攻克了溶解氧干扰等技术难题,不仅提升了甲烷监测的精度和效率,也为未来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证实了湖泊藻类代谢可驱动好氧环境中甲烷的产生,并阐明了光照-温度-营养盐等多因子协同调控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不仅突破了传统理论的认知局限,填补了淡水生态系统甲烷来源研究的空白,还为推动全球碳排放控制、精准预测甲烷排放提供了科学依据。赵仲婧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和Water Research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王  容  导师为刘元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湖泊流域水文过程与全球变化。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泊水量的变化过程及机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重要内容。青藏高原地域范围广,定位观测资料缺乏。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获取可靠的数据资料,揭示青藏湖泊变化的响应机制,以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前沿性问题。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瞄准青藏高原湖泊变化机制问题,以湖泊水量变化及成因为核心科学问题,研究综合运用实地观测、野外科考和多源遥感数据,结合运用水量平衡方程、多元数理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多种方法,构建并剖析了过去四十余年11个典型湖泊及流域的水量平衡要素变化过程;通过建立新颖的时序型Budyko模型,揭示了湖泊与流域水文气候轨迹以及大尺度环流指数之间的演变关系。研究提出了富有新意的学术观点,对于全面理解高原湖泊变化的复杂机制、气候变化应对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王容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Hydr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在中文核心期刊《湖泊科学》发表论文1篇。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将持续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全体导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以言传身教引领学术航向,做研究生成长的引路人和创新的赋能者;希望广大研究生传承科学家精神,勤学善思、勇闯科研“无人区”,在攻坚克难中锤炼过硬本领,以青春之力托举科技强国梦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书写更多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