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薛滨,就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幸福生活“水动脉”的守护者。
他长期聚焦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以所学所长应危机、建台站、提建议。作为科学普及带头人,他更是多年如一日坚持育队伍、创作品、办活动,让湖泊之美、科技之奇、科学之趣走进千家万户,为我国湖泊科学传播事业作出创新贡献。
守护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我国幅员辽阔,但约有一半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电视剧《山海情》中“一口水窖换一个人”反映出水资源在这片区域的珍贵性。
本世纪初的一次湖泊生态危机调研让薛滨与呼伦湖结缘,从此踏上了守护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的奋斗之路。
呼伦湖作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湖,不仅是人畜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来源,更是维系北方脆弱生态系统的重要安全屏障。
2010年前后,呼伦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水位下降达5米,蓄水量减少近100亿立方米,湖泊湿地大幅萎缩,鱼类资源接近枯竭。
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薛滨积极加入中科院紧急组织的研究小组,迅速前往呼伦湖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湖泊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入湖水量减少叠加人为水系破坏行为,并进一步明晰了湖泊水情变化与气候、降水以及人类活动的联系,为有效应对呼伦湖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此一役,薛滨体会到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对湖泊这“一盆清水”的热爱,也深刻认识到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湖泊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但摆在面前的任务十分艰巨。当时科技部和中科院在北方鲜有大型湖泊观测站,没有长期实地观测数据的研究只能是浅尝辄止。建站刻不容缓。
2014年,薛滨抓住中科院与内蒙古自治区进行会晤的机会,推动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和呼伦湖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共建呼伦湖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该站于2015年获批建设,并加入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
让科学研究转化为现实成果
以站为基,引贤聚能,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投入到以呼伦湖为代表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研究工作中。
为了打通研究转化的道路,让研究成果真正落地、造福百姓,薛滨潜心致研、笔耕不辍,对标推动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求,聚焦呼伦湖、乌梁素海等湖泊的生态环境分析及治理建议,近10份咨询报告应运而生,并得到中央和地方领导的重要批示。
薛滨积极参与呼伦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撰写的实地核查调研报告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呼伦湖综合治理项目的重要参考,同时推动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北方湖泊项目启动实施。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综合治理项目的稳步实施,近10年来呼伦湖水域面积基本维持在2000平方公里以上,水质各项指标日趋向好,生物多样性明显恢复,湖泊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薛滨的工作实质性地推动了我国重要湖泊和黄河流域湿地的保护修复,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投身湖泊科普事业
除了搞科研外,投身湖泊科普,并非薛滨有意为之,而是偶然。
有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关于死海的科普小短文意外引起广泛传播,评论区满是“死海原来不是海是湖泊”的留言。这让薛滨意识到,科研人员眼中习以为常的认知,公众可能并不了解。常规概念已是如此,遑论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
如何让湖泊科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走进大众?薛滨团队开始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科普探索之路。
薛滨编制了科普图书。他带领团队连续6年出版《中国湖泊趣谈》《中国湖泊掠影》《诗话湖泊》《诗韵湖泊》《湖泊的故事》《奇妙的湖泊(手绘)》等科普读物,用精美的图像、优雅的诗句吸引读者探索湖泊的奥秘。
他们写科普短文。短小精悍的篇幅更适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规律。薛滨团队在学习强国、科学大院、掌上星球等公众号上连续刊载文章30余篇,累计阅读量达数十万人次,还在《科普时报》《地球》等报刊上刊载文章50余篇,进一步扩大湖泊科学普及影响力。
团队甚至跨界当起导演,拍摄科普纪录片《地理 中国的湖泊》。该片会集多位中科院院士和地学名家,权威解读我国湖泊现状,引发大众对湖泊热点问题的关注。
薛滨坦言:“我们是幸运的,每次尝试总能有一些小惊喜。”
频频获得肯定的同时,薛滨也欣喜地见证了湖泊科普团队的成长,从最初的一两人发展到20余人。在多年科普创作和科学传播的浸润下,团队积累了扎实的科普产品组织创作经验,建立了联系广泛的科普工作网络,必将在未来发挥更大作用。
面向我国北方湖泊生态保护的现实需求,贴近湖泊科学传播的时代脉搏,薛滨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创新突破,让万顷碧波润民心促发展,让科学种子驻心田化行动。科学明理,科普明智,薛滨将继续根植湖泊,守正创新,勇做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排头兵。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4319号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73号 邮编:210008
电话:025-86882010 025-86882020 025-86882030 传真:025-57714759 信箱:niglas@nigla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