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中科院南京地湖所在太湖站召开野外台站学术委员会2018年度会议

  20181021日,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在江苏无锡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召开野外台站学术委员会2018年度会议。这是本届学术委员会召开的第三次会议,前两次分别在江西星子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研究站和云南澄江的抚仙湖高原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举办。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刘兴土院士、谷孝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成员胡振鹏教授、韩博平教授、崔丽娟研究员、常剑波教授、宋立荣研究员、秦伯强研究员、吴庆龙研究员、薛滨研究员,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杨萍研究员、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刘佩华书记,以及来自南京地湖所太湖站、鄱阳湖站、抚仙湖站、呼伦湖站、天目湖站、东非大湖站等40多人参加会议,共商湖泊型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发展问题。 

  会议由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谷孝鸿研究员主持,各研究站分别汇报了2年来在野外观测、科学研究、试验示范、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工作进展。太湖站施坤、黄蔚、李未、朱梦圆、李慧赟等80后科学家分别就太湖蓝藻水华长期变化的遥感反演分析、太湖水草植被的长期变化、蓝藻水华的预测预警技术、太湖营养盐长期变化及千岛湖生态模拟等方面的学术报告。太湖站朱广伟副站长汇报了太湖站的发展规划及信息化建设方案。 

  太湖站在过去的两年来在监测能力提升、监测数据科技服务、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监测方面,新增了2套入湖河流水质水量自动监测系统,启动了环太湖15条入湖河流的逐月水质监测;数据服务方面,有2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申请了野外站的监测数据,发表了60多篇野外站监测数据相关的学术论文;科学研究方面,太湖站承担了有关太湖和巢湖的国家水专项项目2项,基金委相关项目多项,2018年太湖站申请获得重点基金1项;科技服务方面,太湖站持续支撑太湖水环境治理、蓝藻水华灾害防控、千岛湖水质监控预警系统构建等国家需求,连续2年向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发布太湖蓝藻水华及湖泛监控预警半周报;在人才培养方面,太湖站连续2年均有博士毕业生获得院长特别奖,2018年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和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等。 

  与会学委会委员对野外站的发展提出了大量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常剑波委员指出,野外站的工作评估中,应该包括如何支撑更多非站人员,包括许多外单位人员来站开展科研成果,以及取得的科技成就方面的内容,希望下次的学委会上,安排一些外单位科学家依托野外站开展学术研究的相关报告。 

  崔丽娟委员认为,这次会议感受到地湖所的几个野外站考虑到了行业需求,考虑到了科普活动,很好。建议野外站要特别注意数据的质量和管理,考核上更多考虑是否解决了科学问题,要根据野外站的发展目标有选择性地开展科技合作,要主动开放,不要攀比野外站的生活条件和设施,要在“攻坚上”、“克难上”下功夫。此外,建议太湖站能够和国家林业部门设在苏州的太湖站加强合作。 

  胡振鹏委员太湖站应该在蓝藻水华发生机制及对策方面继续加强研究。从全国看,这个问题还没解决,特别是蓝藻水华发生的水文条件方面、氮磷条件方面、精准预报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刘兴土院士指出,太湖站所取得的成就,还应该加强宣传,特别是蓝藻水华的高频监测技术、预测预警技术,对水华规律的认识,要加强总结,积极申报国家奖。 

  韩博平委员特别强调了人才问题,野外站要承担起湖沼学人才培养、队伍稳定、为国家学科发展提供人才队伍的重任。希望野外站要重视支撑队伍的管理和稳定问题,提高支撑队伍人员的待遇。此外,暨南大学希望与野外站合作,开展本科生实践课程的教学。 

  宋立荣委员建议应重视生态系统的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信息,比如温度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等,这些都是湖泊野外站能够开展的科研内容。 

  杨萍研究员对太湖站的信息化方案提出了建议,认为信息化重点包括生态系统的远程监控,获得更加真实、实时的生态系统变化,以及野外站各类监控、实验设施的运行状况;应当致力于提升生态监测水平的提升;应当包括对野外站积累大量历史数据的挖掘、整理、实时在线服务;还应当提升野外站从监控到预警等科技服务管理方面的信息化水平。 

  会议专家代表还乘太湖站科考船考察了太湖梅梁湾、贡湖湾及无锡市贡湖水源地的蓝藻水华及水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