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目标下的全球食物系统减排挑战:谁应承担主要责任?
食物系统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约占全球年度总排放量的30%。农业部门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同时,也面临着减缓气候变化的紧迫任务。一方面,食物生产必须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另一方面,其排放的温室气体加剧了全球变暖,尤其是甲烷和氧化亚氮等非二氧化碳气体。以往研究表明,食物碳排放不仅与生产方式有关,更与消费模式密切相关,而消费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受收入水平影响。
尽管食物系统的环境影响已获广泛关注,但不同收入群体在食物碳足迹上的巨大差异长期以来缺乏系统性量化分析。现有研究多依赖国家或人均平均值,掩盖了群体内部的极端不平等,导致气候政策往往忽视高收入群体过度消费的关键问题。
针对这一研究空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刘磊研究员团队联合多所高校,首次在全球尺度上系统量化了1990–2020年间不同收入群体的食物碳足迹差异。研究指出,全球食物碳排放存在惊人的“排放鸿沟”:最高10%收入群体的人均年排放量为10.49吨二氧化碳当量,是最低50%群体(0.50吨)的21倍;而最高1%群体的排放量更高达36.85吨,是最低50%的73倍。这一结构性不平等对全球气候公平与粮食安全构成严峻挑战。
谁在主导食物碳足迹?谁在推动排放增长?
研究结合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发现2020年全球食物系统总排放约17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人均为2.18吨。然而,这一平均值背后隐藏着极端分化:最低50%人口已基本符合1.5℃温控目标下的人均食物碳预算(0.81吨),而中间40%和最高10%群体分别超出该目标2.7倍和12倍。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最高0.1%和0.01%群体的排放量在1990–2020年间不降反升,增幅分别达13.56%和39.73%,显示出极富裕群体在气候责任中的“豁免”地位。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各洲内部的不平等格局。欧洲的食物碳基尼系数最低(0.37),最高10%群体排放量仅为最低50%的5.8倍;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这一比例高达15.4倍,基尼系数为0.56。拉丁美洲和北美虽然整体人均排放高,但国内差距相对较小;而在中国、印度等快速发展的经济体中,高收入群体的排放增长尤为迅速。
1990年至2020年间,全球食物碳排放总量增长18%。其中,最高10%群体贡献了44%的增量,中间40%贡献33%,最低50%仅贡献23%。在东亚、中东与北非等地区,高收入群体的排放增长是总排放上升的主要驱动力。
差异化减排路径与公平气候治理
为实现《巴黎协定》1.5℃目标,研究指出必须采取差异化的减排策略:最高10%群体需减排86–95%,中间40%需减排38–83%,而最低50%在许多地区已符合目标,应优先保障其粮食安全与营养权益。
研究强调,当前以碳税为主的气候政策对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影响有限,难以触及食物碳不平等的核心。未来政策应更注重“消费端干预”,如推动高收入群体转向合理饮食、减少食物浪费、加强供应链低碳转型,并通过教育、补贴与技术推广支持中低收入群体实现公平转型。
研究指出:“食物碳排放的高度不平等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正义问题。未来的气候政策必须精准针对高排放群体,而非让最脆弱群体承担减排成本。”
该研究将“食物碳不平等”置于全球气候治理议程中心,为制定更具公平性与实效性的减排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上述研究成果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文章信息】
Hang Xu,Lei Liu*,Sheng Liu,Jiani Wang,Jia Ding,Yuyu Yang,Pu Liu,Xuejun Liu,Qing Zhu. Global Food-Drive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re Highly Unequal across Income Groups. Environ. Sci. Technol. 2025 DOI: https://doi.org/10.1021/acs.est.5c06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