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室

【研究室简介】 

  研究室最早追朔到1940年中国地理研究所成立时的自然地理组,历经7次调整,于20186月成立,由原流域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研究室中的“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队伍发展而成。研究室以资源环境与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想为导向,瞄准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在流域尺度开展资源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与规律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流域资源利用与环境效应、流域生态评估与健康和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重点阐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其对水文、水环境与生态服务的影响方式与程度,建立流域水土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调控的理论与方法,发展流域地理学,为流域山水林田湖综合优化利用与流域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研究队伍】 

  现有研究人员24人,其中研究员7名,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9人。博士后和在读研究生共38人。 

  研究员:杨桂山、高俊峰、李恒鹏、朱青、付丛生、苏伟忠、万荣荣 

  副研究员:许朋柱、高群、高永年、徐昔保、黄佳聪、廖凯华、张汪寿、吴华武 

【主要研究内容】 

  ·资源利用与环境效应:以流域地理学为发展定位,以流域系统人地关系和谐共生为理论指导,探索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水文循环过程、营养盐迁移转化、水环境管理等交互作用和相互耦合的规律,建立经济发达区域地表过程物质、能量和生物流过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流域生态评估与健康:以湖泊-流域系统为对象,探索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解析重要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供需格局与传递;着眼于流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研发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及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揭示气候变化及重大水利工程对流域河湖系统健康的影响,提出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升与优化调控策略。 

  ·流域综合规划与管理:紧扣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突破流域自然-生态-经济系统集成模拟与评估方法论,研发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与修复的关键技术与集成体系,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测算理论与方法,创新生态资源价值体系与优化配置交易制度,形成流域空间规划与流域综合管理的方法体系,为国家流域资源环境优化利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5年来,围绕流域水土过程与环境效应、流域生态健康与监测评估、流域生态环境协同管理等方面,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重大水专项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年)项目以及省部委托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规划任务等重要科研项目120多项。 

  研究室阐明了流域水土过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及相互作用关系,创建了流域生态健康评估的方法体系,提出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与优化策略;揭示了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城市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机制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参与编制完成《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针对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问题长期、持续开展研究工作,定期发布《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近5年,发表论文260篇,出版专著7部,获得成果应用效益证明20余份,获得江苏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江苏省国土科技创新二等奖各1项。 

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项目“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协同管理与综合治理示范”研究框架 

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 

太湖流域生态服务退化风险区划 

“十三五”水专项成果“巢湖与水污染科学减排与水质目标管理”  

(应用于地方“环境问题整治百日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