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生物与生态研究室

【研究室简介】 

  湖泊生物与生态研究室最早追朔到19586月成立的湖泊组,历经湖泊水生生物组、湖泊三室、湖泊生物生态研究室,2007年设立湖泊生物与生态研究室。研究室依据学科发展和国家需求,自创建以来,围绕湖泊生物资源调查与利用、生物与环境关系、湖泊治理展开系列研究。从研究侧重点来看,分为三个时期:(11958-1980,以湖泊资源调查为主,主要包括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蒙新高原等湖泊综合考察等;(21980-1990s,以湖泊资源利用为主,主要包括滇池银鱼移植、东太湖水体农业、大水面围网养殖、盐碱地改良和资源开发利用等;(31990s-至今,研究方向由早先的湖泊资源调查和利用为主延伸为资源与环境并重。本世纪以来,研究内容和手段从湖泊野外调查为主转变为野外调查与实验研究并重,重点开展了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的基本规律、湖泊生物多样性、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湖泊生态毒理学、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生态修复等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室专业方向涉及湖泊生态系统科学与修复技术、湖泊恢复生态学、藻类生态学、鱼类生态学、浮游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毒理学等,建有湖泊生物标本室1个,湖泊微生物菌种库1个。 

  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水专项,科技部基础性专项、科技部青藏高原二次科学考察项目子专题、国家部委公益行业性专项、中国科学院STS课题、美丽中国先导专项子课题、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项目、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和联合基金等项目。近5年,发表论文300篇,其中SCI论文220篇,包括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ISME Journal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Harmful AlgaeEcographyEcological Indicator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Water Research等,主持获得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国际合作奖等。 

【研究队伍】 

  现有研究人员36人,其中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16人,助理研究员11人。在读研究生46人。 

  研究员:高光、谷孝鸿、李宽意、刘正文、吴庆龙、谢丽强、史小丽、邢鹏、陈非洲 

  副研究员:胡耀辉、陈源高、关保华、苏雅玲、杜瑛珣、张民、曾庆飞、曾巾、汤祥明、阳振、毛志刚、赵雁雁、施丽梅、邵克强、李化炳、周丽君 

  助理研究员:于洋、刘霞、吴召仕、何虎、陈辉辉、于谨磊、李芸、薛庆举、黄晓龙、张又、胡洋 

【主要研究方向】 

  1、 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围绕湖泊生物的不同类群(微生物、浮游植物、水生高等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开展了全国和区域湖泊生物类群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湖泊生物群落组成、分布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湖泊食物网和微食物网结构及功能;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湖泊生物介导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等。    

  2、湖泊生物多样性与资源利用     

  湖泊孕育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研究室在调查分析全国湖泊生物多样性现状及格局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湖泊渔业功能定位与区域设置、湖泊渔业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浅水湖泊养殖渔业承载力等渔业资源利用的研究,在科技部基础性专项的基础上,建立了湖泊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为有效利用湖泊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    

  3、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生态修复    

  针对我国不同区域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开展了(1)区域湖泊生态评价,包括长江中下游和西北干旱区湖泊等;(2)湖泊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包括食物网结构和功能变化、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变化、生态系统稳态转换及全球变化影响等;(3)蓝藻水华灾害形成机理、生态毒理效应和预测预警体系,建立了太湖蓝藻水华预测模型和工作流程;(4)浅水湖泊生态修复机理和示范,创建了以鱼类群落调控和沉水植被重建为主的浅水富营养型湖泊修复技术,成功修复了惠州西湖、成都麓湖、泰州溱湖、鄂州洋澜湖、南宁南湖、长沙松雅湖等富营养浅水湖泊,并成功推广到我国100多个浅水湖泊修复工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