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室
【研究室简介】
以不同构造-气候类型区湖泊-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湖泊沉积物中保存的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等有效信息的提取,揭示地质和历史时期湖泊流域生态环境演化过程和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区域分异规律,区分人类活动与气候对湖泊生态环境的影响,阐明区域湖泊生态环境演化的驱动要素和动力学机制,预测未来湖泊演化的发展趋势。在研究手段上,研究室重视地质年代学、多环境替代指标的综合分析、各种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指标的提取和运用、气候和环境要素(温度、湖泊水位、营养盐、盐度等)定量化重建和气候-生态-环境模拟手段的开发和应用;在研究内容和目标上,强调从湖泊生态系统层面上研究生物种群结构变化与水文、气候和营养等多胁迫因子的关系,揭示湖泊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从历史演化的视角,提出不同区域湖泊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策略。
【研究队伍】
研究室现有研究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9人,副研究员5人,助研9人,特别研究助理4人,博士后和在读研究生28人。
研究员:隆浩、王建军、吴敬禄、肖霞云、薛滨、羊向东、张恩楼、张科、赵成
副研究员:李春海、孙伟伟、王荣、王倩、姚书春
助理研究员:高磊、纪明、李婧婧、孟先强、任明磊、宋兵、汪勇、张灿、张文防
特别研究助理:国超旋、林琪、徐敏、倪振宇
【主要研究内容】
·湖泊-流域形成与演化
·湖泊沉积与全球变化
·湖泊-流域生态系统演化
瞄准全球变化研究前沿,注重湖泊现代过程与古湖沼学研究的结合,建立了不同区域的湖泊生物与环境数据库,发展环境要素定量重建的方法。通过大量湖泊沉积记录的提取和分析,获得了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尺度高分辨率的环境演化的过程,揭示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化规律及其对水文、营养、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与机制,估算了近百年来湖泊的碳埋藏总量,以及人类活动强烈干扰前的湖水总磷营养本底值,模拟了典型湖泊近百年来流域营养输入量的变化;揭示了西南地区和中国北方的气候环境变化和季风环流演化模式,以及在构造尺度、轨道尺度和千年尺度上与高原隆升、轨道参数、太阳辐射和CO2温室效应等驱动要素之间的成因联系;探讨了青藏高原湖泊历史时期生态环境演化与气候变暖、冰融水补给和流域营养输入的关系,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与季风和西风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集成了特征时期我国古湖泊数据库,结合典型湖泊演化的精细年代学研究,揭示不同气候区多时间尺度湖泊演化对气候变化响应规律。采用古湖沼和现代湖泊监测数据并结合模型,分析研究了近现代湖泊生态系统结构的转换特点,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湖泊生态系统演化规律、湖泊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对人与自然驱动响应机制、湖泊生态系统服务长期变化过程,揭示了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机制和早期预警信号特征,建立了湖泊生态系统服务长期动态变化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
不同地貌阶梯湖泊深钻揭示的环境变化区域分异研究
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稳态转换过程研究
近百年来太湖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研究室近年来承担的重大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课题2项,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1项、课题1项,中科学先导专项子课题2项、重点基金项目2项、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共30多项。主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主流刊物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Ge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Earth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Climate Dynamics、Anthropocene等上发表;并获得了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2019年江苏省科学和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等重要奖项。研究室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拉夫堡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辛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德国莱布尼茨学会、马普学会和柏林自由大学、韩国地质矿产与资源研究院等多家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