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研究所成立三年来之概况(黄国璋)
  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有鉴于加强与提倡中国地理学术研究之必要,乃于民国二十九年八月在北碚成立本所,及今已届三载。蒙各界之热诚维护,规模渐具。惟本所成立于我艰难抗战之际,交通不便,设备未周,尤以图书仪器无从购置扩张为苦。幸赖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尽其所有藏书,周借无间,以及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将其仪器暂予借用,使本所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此皆本所所应竭诚感谢者也。
  本所组织在研究方面,分人生地理组、自然地理组、大地测量组、海洋学组、暨经济地图编篡室,各设主任一人,以与所长共谋各组工作之进行。行政方面设文书、会计、出纳、事务、图书管理员、资料管理员、仪器管理员各一人,上承所长之命,以处理事务。技术方面有仪器修理室、制图室、石印房专司本所绘制图表,修理仪器与印刷等事宜。此外另组编辑委员会,司编审一切著作及出版之责。附设同仁福利会,内分粮食股、贷金股、合作股、联谊股,以谋同仁共同之福利。全所同仁现在职者计五十人,其中海洋组自民国三十年起在福建考察,大地测量组为谋工作之便利,于本年四月,全部迁往李庄办公。
  本所研究工作三年来赖各同仁以兢以勤,其成绩固离所期者尚远,而一腋之获,窃亦用自慰勉也。谨略举其可告者如下:
  (一)人生地理自然地理两组
  1.实地考察方面
  已先后完成汉中盆地、嘉陵江流域、川东平行岭谷地带、大巴山地、涪江流域等区域地理之考察,及北川铁路沿线煤矿区域地理,渠江下游方山地带之地理景观等小区域之研究。现正计划四川其他区域之考察。此外本所并于三十年度派员参加国立编译馆之广汉地理调查,三十一年度派员参加中央研究院主办之西北史地考察;及受农林部之委托,派员主办青海垦区之调查,本年度复派员参加中央研究院主办之新疆科学考察,中央设计局主办之西北建设考察,及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主办之蒙新考察等。
  2.专业研究方面
  为期发扬国父遗教及提供政府建设之参考起见,特根据国父实业计划,以经济及国防两方面为研究之重心。现已初步完稿者有:国父实业计划铁路系统之初步研究,及国父实业计划甘新铁路线之地理研究等。其他专题之研究,为数尚多,详见附录。
  本所最近成立之经济地理编篡室,则编制全国经济地图集,期供政府经建之参考。现已与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取得合作,先编四川经济地图集,刻正分途收集资料中。
  (二)大地测量组
  我国测量事业之创设,虽为时已久,然于测量学术之研究,向无专设之机构。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有鉴及此,特于本所成立之初,附设本组,其意在谋高深测量学术之研讨,并与国内测量事业机关,共策技术上之改进。本组在碚时,即以嘉陵江三峡褶曲地带为测量实验区,并已完成自北碚至歌乐山两万五千分一地形图,及北碚附近五千分一地形图,利用测量所得之成果,对各种测量方法如导线测量、三角测量等,作有系统之实验与研究。此外年来军令部陆地测量总局、中央测量学校、暨若干大学之测量系及土木系,曾先后借聘本组高级研究人员前往讲学及研究。本所在不妨碍本身研究工作之下,力谋予以协助。
  (三)海洋学组
  我国海岸线绵长,而对于海洋学则素鲜研究,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特于本所附设本组,以资提倡。本组自民三十年春季派往福建沿海作实地之调查,经择定闽南之东山岛一带为工作区,已完成东山附近渔盐两业及海区潮高流速之调查与观测。采有大批鱼类海水盐卤及海藻等标本,多已各别鉴定或分析竣事。对沿海渔盐业用品俱有改进之建议,并发明比卤计一种,送交东山各盐场采用,以期增加盐产,而于福建海港潮汐及海流,亦有详细之记录。东山岛之工作,现已大部分结束,本年另择福建莆田及晋江一带为工作区。本组在闽工作之得以顺利进行,有赖福建省府之协助,与建设厅、气象局及渔业局合作之处甚多,良足铭感。
  (四)技术部门
  制图室与石印房除经常绘印本所需用之图表外,现正赶编荷属东印度、英属马来半岛,及安南、泰国、缅甸、印度等地图,期供战时各方之参用。现已完成缅甸及印度地图初稿。
  此外本所为求供给国人普通地理及测量常识,暨帮助解决中学地理教育困难起见,特发行《地理》及《测量》两季刊,问世以来,欠缺之点,当所不免,然尚荷各方之爱护,每期发售,常迅就罄,现正谋继续改进出版中。
  以上为本所成立三年来之简略报告,成绩无多,三年恨短,复以战时印刷困难,即此少数成绩,亦不克随时出版,以奉教于高明,此本所致其无限之歉意者也。惟本所责任,自视甚重,此后艰苦,或日增加,谨当益奋绵薄,黾勉从事,尚望海内贤达,时锡南针,用匡不逮,本所幸甚!
  
                                         民国三十二年七月黄国璋敬识
  
  
  
  附录:
  本所三年来研究项目一览表
| 
 (一)地理部门  | 
| 
 (A)实地考察  | 
| 
 1.汉中盆地考察报告   主编:黄国璋 (1)自然背景 地形(已脱稿)   王德基、薛贻源 气候(已脱稿)   王德基 土壤(已脱稿)   陈恩凤、刘培桐 植物(已脱稿)   陈恩凤、刘培桐 (2)文化景观 人口(编篡中)   薛贻源 聚落(初稿完成)   薛贻源 农业(初稿完成)   刘培桐 交通(初稿完成)   薛贻源 商业(初稿完成)   薛贻源 (3)区域地理(编篡中)   薛贻源、刘培桐  | 
| 
 2.嘉陵江流域考察报告   主编:李承三、林超 (1)地形及其发育史(编篡中)   李承三、郭令智、周廷儒、高泳源 (2)人口(初稿完成)   林超、孙承烈 (3)聚落(已脱稿)   林超、孙承烈 (4)农业(初稿完成)   王成敬 (5)航运(已脱稿)   楼桐茂 (6)区域地理(编篡中)   林超、王成敬、孙承烈  | 
| 
 3.川东平行岭谷区考察报告   主编:杨克毅 (1)土壤与农业(编篡中)   朱克贵 (2)气候(编篡中)   谢觉民 (3)聚落(编篡中)   谢觉民  | 
| 
 4.大巴山地考察报告   主编:林超 (1)气候(编篡中)   楼桐茂 (2)土壤(已脱稿)   楼桐茂 (3)地质与地形(编篡中)   郭令智  | 
| 
 5.涪江流域考察报告   主编:杨曾威 (1)地质与地形(编篡中)   杨曾威 (2)农业(编篡中)   王成敬  | 
| 
 6.北川铁路沿线煤矿区域考察报告(已发表)   杨克毅、钟功甫  | 
| 
 7.祁连山南北地区考察报告   主编:李承三 (1)祁连山南北地区之地理景象(编篡中)   周廷儒  | 
| 
 8.青海中部垦区考察报告(编篡中)   陈恩凤、冯秀藻  | 
| 
 9.成都平原东北部农业地理考察报告(编篡中)   周立三  | 
| 
 10.渠江下游方山地区考察报告(编篡中)   孙承烈、高泳源、王锡光  | 
| 
 (B)专题研究  | 
| 
 1.实业计划铁道系统之初步研究(编篡中)   史立常  | 
| 
 2.西北区域建设计划(编篡中)   冯绳武  | 
| 
 3.实业计划甘新铁路交通地理(编篡中)   钟功甫  | 
| 
 4.实业计划有关建设新疆准噶尔盆地之地理研究(编篡中)   钟功甫  | 
| 
 5.实业计划有关建设新疆塔里木盆地之地理研究(编篡中)   杨建勋  | 
| 
 6.环青海湖区之季牧移动(已脱稿)   周廷儒  | 
| 
 7.关中盆地小麦增产之地理研究(编篡中)   王秉成  | 
| 
 8.川东平行岭谷区之自然与人生(已脱稿)   谢觉民  | 
| 
 9.实业计划东方大港重庆线沿线之地形(编篡中)   侯学焘、陈泗桥  | 
| 
 10.汉渝公路中段及渠江流域之土地利用(已脱稿)   陈恩凤、刘培桐  | 
| 
 11.北碚附近战时移民之分布及其特征(编篡中)   周立三  | 
| 
 12.嘉陵江三峡区煤业地理(已发表)   林超  | 
| 
 13.西康雅茶产销概况(已发表)   郑象铣  | 
| 
 14.紫阳茶之产销(已发表)   王成敬  | 
| 
 15.碧口——川甘商业交通之枢纽(已发表)   王成敬  | 
| 
 16.四川旱灾之研究(已脱稿)   曾丽勋  | 
| 
 17.蜀道考(已脱稿)   林超、孙承烈  | 
| 
 18.西康的木里土司(已发表)   郑象铣  | 
| 
 19.土地利用与土壤图(已发表)   陈恩凤  | 
| 
 20.中国土壤分类方法之商榷(已发表)   陈恩凤  | 
| 
 21.土壤肥力评判方法之商榷(已发表)   陈恩凤  | 
| 
 22.中国土壤与气候之关系(已脱稿)   刘培桐  | 
| 
 23.中国之主要岩石与土壤(已发表)   冯秀藻  | 
| 
 24.土壤侵蚀与中国土壤侵蚀之概况(已发表)   朱克贵  | 
| 
 25.嘉陵江三峡区地质地形与温泉成因的关系(已发表)   李承三、周廷儒、郭令智、 高泳源  | 
| 
 26.昭化石罐子水磨沟间地形地质及构造之检讨(已脱稿)   李承三、楼桐茂  | 
| 
 27.广元属大巴山冰川地形(已发表)   李承三、高泳源  | 
| 
 28.中国新生代冰川分期与时代问题(已发表)   马廷英  | 
| 
 29.盐原化石植物群与亚洲第四纪冰川的关系(已发表)   马廷英  | 
| 
 30.离堆与离堆山考(已发表)   李承三、周廷儒  | 
| 
 31.深切河曲之检讨(已脱稿)   高泳源  | 
| 
 32.第三纪末叶亚洲大陆之高起量(已发表)   马廷英  | 
| 
 (C)地图编绘  | 
| 
 1.四川经济地图集   经济地图编篡室  | 
| 
 2.印度地图   制图室  | 
| 
 3.缅甸地图   制图室  | 
| 
 (二)测量部门  | 
| 
 (A)中国地球形状之初步研究(编篡中)   曹谟  | 
| 
 (B)三角测量图解平差法之研究(初稿完成)   曹谟、陈家杰、石之英  | 
| 
 (C)基线网图形之研究(已脱稿)   陈永龄  | 
| 
 (D)图形强弱因数公式之检讨(已脱稿)   陈永龄  | 
| 
 (E)在一测点上分两组应用史赖伯测角法之检讨(已脱稿)   陈永龄、徐芝荪  | 
| 
 (F)等高观测求经纬度之计算解法(已脱稿)   陈永龄、张文汉  | 
| 
 (G)四边形单锁之扩展式(已脱稿)   陈永龄、朱成燐  | 
| 
 (H)四边形单锁误差之传播(已脱稿)   陈永龄、唐余佐  | 
| 
 (I)航空测量空中三角计算之微分关系方式(已脱稿)   王之卓  | 
| 
 (J)辐线三角测量棱形琐误差之检讨(已脱稿)   王之卓  | 
| 
 (K)利用倾斜摄影求高度法(已发表)   王之卓  | 
| 
 (L)宽角摄影安装于常角制图仪误差之检讨(已发表)   王之卓  | 
| 
 (M)汉尼氏时间信号收取法系统误差之研究(已脱稿)   王之卓、龚谨  | 
| 
 (N)大规模三角网之平差法(已发表)   陈永龄  | 
| 
 (O)航空测量双像制图的主题(已发表)   王之卓  | 
| 
 (P)音响测量(已发表)   朱成燐  | 
| 
 (Q)航空摄影测量的应用问题(已发表)   王之卓  | 
| 
 (R)天文、重力和大三角测量的关系(已发表)   夏坚白  | 
| 
 (S)嘉陵江北碚渡江水准测量(已发表)   陈永龄、李葆厚  | 
| 
 (T)中国地理研究所测量实验区选点概述(已发表)   杨应昆  | 
| 
 (三)海洋部门  | 
| 
 (A)东山诏浦盐场自然卤井调查(已发表)   马廷英  | 
| 
 (B)东山之潮汐与海流(已发表)   唐世凤  | 
| 
 (C)东山海水盐分半日周期之变异(已发表)   唐世凤  | 
| 
 (D)海浪冲击力之计算方法(编篡中)   唐世凤  | 
| 
 (E)山腰盐场埭港菜堂两区盐之减产原因及其补救方策(已发表)   马廷英  | 
| 
 (F)晒盐增产之设计(已脱稿)   唐世凤  | 
| 
 (G)闽海岸线之变动(已发表)   马廷英  | 
| 
 (H)闽南海岸线之变动与已废弃之旧晒盐坎问题(已发表)   马廷英  | 
| 
 (I)闽海岸线变动与亚洲第四纪冰川之关系(已发表)   马廷英  | 
| 
 (J)闽海岸化石蟹穴之初步研究(已发表)   马廷英  |